评建动态
【审核评估学院巡礼】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 2024-09-24 浏览次数: 11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于2018年12月27日成立,是我校第一个以“医工交叉”和“新工科”为背景的学院。

现有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化学生物学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工程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点。在校本科生1168人,硕士生215人。学院设有五个学科系、两个中心:医学工程与仪器系、医学信息工程系、应用物理系、智能医学工程系、生物医学材料系、科研实验中心、教学实验中心。教职员工79人,高级职称教师24人、博士学位教师51人,平均年龄约35岁。

一、高水平党建引领育人方向

(一)举旗铸魂筑强堡垒,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将党的领导贯穿学院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坚持“医工融合、创新发展”的教育理念,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每年制定中心组学习计划,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支部理论学习制度,强化理论学习,注重思想引领。坚持推进各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组织支部申报党建项目,目前,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实现全覆盖,2个党支部被评为学校三星级党支部,2个党支部入选第二批省级样板党支部,1个党支部申报第二批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并成功立项,积极培育支部书记工作优秀案例,筑牢支部工作战斗堡垒。

学院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一“牛鼻子”,强化“大思政”理念,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同频共振,全员育人“一条心”。学院党委认真履行党建和思政工作主体责任。学院党政主要领导带头给师生上党课、上思政课,党委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全部深入学生班级参加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强化思政工作一站式服务,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楼栋、进宿舍。让思政工作有温度、暖心扉。紧扣节点,全程育人“一条线”。学院紧紧抓住大学生活中对学生影响较深的三个节点,加强“三季育人”主题教育,新生入学季通过开展系统化的新生入学主题教育,让新生“享温暖、增认同、转身份”;日常学习季通过开展学风主题教育活动、第二课堂劳动教育、年底学院表彰、榜样先进事迹宣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受影响、传价值、导言行”;毕业季通过考研动员、就业帮扶、征兵入伍宣传、毕业生座谈会、毕业欢送会等,引导学生“树理想、明责任、勇担当”。协同联动,全方位育人“一盘棋”。线上与线下结合,师生同学共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发挥专业特长优势,依托学科竞赛、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医疗常识宣讲、科普宣传等,强化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联动。让广大学子在游学调研中拓视野、强自信、长才干、做贡献。

(二)紧抓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品质

学院坚持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学习师德师风建设各项制度规定、教育法规。组织开展廉洁从教“三个一”活动,围绕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总体目标,挖掘学院范围内具有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师德师风优秀典型案例。关注教职工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关心其生活和个人成长,积极帮助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让其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学院积极引导教师做好教学工作,始终强调教师要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让教师回归到教书育人的本位,做好分内之事,尽好分内职责。组织学院教师学习“教育家精神”,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同时每年开展师德师风考核,将师德师风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职工年度考核中,扎实推进学院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

(三)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院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一“牛鼻子”,强化“大思政”理念,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同频共振,全员育人“一条心”。学院党委认真履行党建和思政工作主体责任。学院党政主要领导带头给师生上党课、上思政课,党委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全部深入学生班级参加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强化思政工作一站式服务,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楼栋、进宿舍。让思政工作有温度、暖心扉。紧扣节点,全程育人“一条线”。学院紧紧抓住大学生活中对学生影响较深的三个节点,加强“三季育人”主题教育,新生入学季通过开展系统化的新生入学主题教育,让新生“享温暖、增认同、转身份”;日常学习季通过开展学风主题教育活动、第二课堂劳动教育、年底学院表彰、榜样先进事迹宣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受影响、传价值、导言行”;毕业季通过考研动员、就业帮扶、征兵入伍宣传、毕业生座谈会、毕业欢送会等,引导学生“树理想、明责任、勇担当”。协同联动,全方位育人“一盘棋”。线上与线下结合,师生同学共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发挥专业特长优势,依托学科竞赛、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医疗常识宣讲、科普宣传等,强化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联动。让广大学子在游学调研中拓视野、强自信、长才干、做贡献。

二、“以本为本”紧抓育人质量

(一)引进人才,建强师资队伍

学院近年来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队伍,拥有一支学科、学缘、学历、职称结构均较为合理的专任教学与科研力量,形成了一支教学效果显著、学术科研水平高超、年龄结构合理、具备发展潜力和学科交叉优势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获得省级领军骨干人才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际先进材料联合会会士、安徽省“第十四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教育厅优青,4名教师入围度斯坦福全球顶尖2%科学家,1名教师入选斯坦福全球顶尖2%科学家终身影响力榜单。1名教师获得美国《化学材料杂志B》期刊评选的“新锐科学家奖”。学院教师近三年主持教学研究项目33项,其中国家级协同育人项目2项,省级项目28项。

(二)强化制度,促进人才培育

学院注重引育结合,培养师资人才队伍,通过实施“两大比赛”和“两个制度”,不断提升教师能力素质。一是组织“两大比赛”,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大赛,以赛促教,提高教学质量。参赛教师结合医工交叉学科特色,精心准备完整的教学片段,在教学设计中将课程思政元素深度融入教学知识主题,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同时注重与学生现场互动,将“医工融合”以及“创新创业”案例作为教学引入的突破口,充分展示专业素养和良好的课堂教学风貌。二是实施“两个制度”,制定《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实施办法》,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结合青年教师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规划,选派“一对一”结对导师,组建课程组,通过组织公开课、名师课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高尚师德、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视野的青年教学骨干和青年拔尖人才。

(三)突出特色,整合教学资源

建设医工专业特色教材。成立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材建设工作组,积极协助完善学校教材信息库,严格审核把关各专业选用教材。召开《智能医学》教材全国编委会,推进《智能医学》医工专业特色教材编写。建设智慧医学特色教学实验室。建设4个计算机房,1个医学大数据超算中心,联合学校附属医院,依托临床资源数据库,在数据挖掘、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的交叉学科平台,探索服务医生、患者、科研、医院运营和卫生决策的大数据场景,对本科生实验教学起到重要作用。整合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编制、印刷医工专业特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建立“课程思政”图书角,购置医工学科相关专业课程思政书籍,供教职工借阅。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普通物理学》和《计算机基础与C语言程序设计》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

三、科技创新提升育人水平

(一)搭建医工特色学科平台

学院拥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医工融合创新研究院和安徽省医用微纳器件工程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科研平台,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与工程转化中心、3D打印与组织工程中心、医学数据分析与超算中心三个校级科研平台,正不断完善与打造安徽医科大学微纳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生物成像与检测平台等特色学科科研平台。形成了以大数据与医学图像、生物医学光学、低温生命保存、3D打印机器人、智能医学、医学材料等特色鲜明的多个医工交叉研究方向。

(二)交流合作促进医工融合

为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学院学科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影响力,学院持续发力,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生物医学工程学术交流会、2023年12月承办年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一届医工融合医疗装备高峰论坛、2024年8月承办安徽省第二届健康医疗大数据与智慧医疗研讨会,定期举办“博士学术沙龙”,举办“琦元”研究生学术创新分论坛,以“学科交叉、医工融合”为主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优秀的医工人才。

(三)科技创新成果稳步增长

2021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5项、省部级项目56项、企业合作项目24项,科研经费超过2200万元;发表论文290余篇,被SCI收录250余篇(IF>10分的近70篇)。参与制定3D打印医疗器械行业标准1项,自研3D打印机、相位成像显微镜、光镊装置,以及基于人工智能开展医学数据标注和分析的软件。签订了1份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转化方式为专利转让。

四、医工融合打造育人品牌

学院结合医工专业特色,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抓手,以学科竞赛为实现途径,培养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打造医工融合专业人才特色培养模式。

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院自2021年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连续四届本科生实现本科生导师制全覆盖。深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发掘“3种模式+4个引导”的育人特色。3种模式:项目-团队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指导-成果模式;4个引导:人生规划引导、专业学习引导、创新创业引导、遵章守纪引导。通过导师对学生陪伴式、教练式的专业指导以及人格品德的言传身教,努力实现学生的全过程、全方位培养。

深入贯彻学科竞赛导向制。学院始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高站位、高标准,强化对学科竞赛的顶层设计,根据不同学科竞赛类别,建设了校内学科竞赛实践实训平台,通过导师指导、朋辈传承、实践实操的方式,不断夯实学生学科竞赛能力水平,厚积博发。近年来我院学科竞赛在获奖数量、层次、类别上不断取得进一步突破。近三年,我院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93项,获奖超过1200人次。2023年9月我院学子获得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这是我校首次获得全国A类赛事最高奖项,我校也是近五年唯一获得该赛事全国一等奖的医科类院校。这些奖项充分展示了我院在创新实践人才培养质量和实力上的提升。

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学院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专业能力提升为主线,立足医工交叉人才培养特色,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学院把学科竞赛与人才培养、学科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学、大胆创,在实践训练中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学院依托学科竞赛培训,针对性开发课程,开设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特色课程,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通过“课赛融合”“教赛融合”,将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和卓越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学院打造电子设计和智能车两大学科竞赛开放平台,免费向学院所有师生开放。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重温理论知识,利用平台的仪器设备,在老师的引导下打开思维,激发灵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把本专业理论知识和个人创意转化为竞赛作品,以赛促教提水平,以赛促学见实效,助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学院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立足科学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努力建设国内一流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为培养医工交叉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贡献。